妄想を形にすれば

一个写作者的自白

我上高中那会儿,对写文章怎么也称不上是喜欢。限定时间的命题作文尚且不谈,即便是一周只交一次、主题不限的周记,我也常常找理由推脱掉不写。想来无非是出于孩子气的怠惰。

那时候的我若是看见现在这个每星期不写点什么竟会觉得浑身难受的自己,怕是会惊讶地跳起来吧。

以前的我是一个羞于表达的人。很长一段时间里,类似于“有什么好BB的,矫情不矫情”的论调一直困扰着我(相信现在它也困扰着不少和我一样的伪文艺二逼青年)。一方面,我觉得这样的话很有道理:无论你写还是不写,生活总是在那里,不会因为你的文字而变得简单美好。另一方面,我又确实感受到了内心对于诉说的迫切渴望。所以我总在说与不说之间纠结,最后不仅写出来的东西惨不忍睹,内心的诉求也没有好好得到满足。

找到出路,是在我真正认识到写作于己而言的本质之后。那时在读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反脆弱,书中提到咱们自苏格拉底在大街上见人便说教、教别人叙述自己行为的目的开始便存在的一个认知误区,即混淆对事物的叙述和事物本身。

明晰这一误区大大震动了我对于写作的认知。我头一回明白,原来乔布斯传——无论它是多么事无巨细地从他被生父生母抛弃写到他再次回到苹果公司——仅仅只是一种对事实本身的模拟方式,并不是乔布斯真正的一生。文字以往在我心目中就代表着神圣无比的真相本身,现在它走下了神坛。

当你不再苛求自己的文字完完全全地契合于事实(哪去找这种文字),你就打开了通往写作的大门。我这样说,并不是在推行撒谎,也不是在放松写作者们对于贴切的追求;仅仅是在指出叙述和真相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是蓝色这个字眼和蓝色本身的差别;也是你在说“难过”的时候,这简单的两个字和你内心翻滚着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之间的差别。明晰这样的差别之后,之前困扰着我的进退两难便消失了。我发现写作其实跟摄影、绘画一样,无非是一种与世界和自身交流的方式,于是不再苛求我的文字有改变现实或者扭转乾坤的力量。但我承认它是一枚旨在模拟现实、叙述情感、诉诸理性的工具,这工具古老而又优秀,我乐意开诚布公地试着去使用它。

这样,就有了这个lofter。


我的读者并不很多,但是我仍然要向他们,向看到这行字的每一个人表示感谢。在这时代,在lofter上,阅读行为是非常难得的。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不需要耗费更多时间的替代品可以选择。音乐、电影、相片、画作......阿猫阿狗们和大眼睛的动漫人物们,仅仅只需要瞅上一眼便能攫取其中的美好。唯独阅读需要你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主动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感受它的美。阅读本身就这样难能可贵,何况是读一位不知名小人物的碎碎念呢。

我一直赞同这样的说法:写作的人只是在埋下种子,而读者才是真正给那种子浇水,让它发芽开花的人。文字离开了写作者的手便不再属于他,而且什么也不是了。只有被目光扫过时,它们才再次获得了生命。

这生命,这棵小树苗,便是每一个写作者和每一个读者共同的骄傲。

评论(38)
热度(142)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DaseinPhaos | Powered by LOFTER